家中有鳥寶的爸媽應該常聽到『雙病毒』這個詞吧?
正如上一篇所說並不是有一種病毒叫做雙病毒,而是有兩種病毒在鸚鵡常見,所以會被一併提起簡稱雙病毒,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鸚鵡喙羽病PBFD (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及小鸚哥病APV (Avian Polyomavirus)。
上一次我們認識了PBFD,接著來了解另一個病毒疾病 ─ 小鸚哥病APV。
小鸚哥病舊名為法蘭西斯換羽症(French molt)或虎皮雛鳥病(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BFD)。
病原
Polyomavirus多瘤病毒
傳播途徑
經由吸入或食入帶病毒的羽屑、糞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而感染。
嗉囊乳也是傳播途徑之一,藉由親鳥反芻餵食傳染給幼鳥。
藉蛋垂直傳染。
臨床症狀
最常見的情況是還來不及出現臨床症狀前就死亡。由於很快死亡若是沒有在死後進行解剖採樣及檢驗,則不容易發現是此病毒感染造成的死亡。
小型鳥(例如虎皮鸚鵡)可能在出生後的第2 - 15天內死亡,而較大體型鳥的死亡可能發生在出生後的140天內。APV致死率很高,15日齡以下幼鳥的致死率幾乎接近100%。若是發病了,可能出現羽毛異常、精神食慾下降、體重下降、嗉囊排空時間延長、食物反流、嘔吐、下痢、尿酸鹽變黃 (肝臟出現問題、肝腫大)、脫水、呼吸困難、腹部很膨大(多是因為腹水)、皮下出血、身體不自主抖動、快速死亡。若感染時已是成鳥,大多不會出現臨床症狀。
有些幸運的鳥感染APV能夠存活沒有死亡,牠可能會終生都有異常的羽毛。耐過APV的鳥以及不發病沒有出現臨床症狀的鳥會變成帶原者傳播病毒。
診斷
一般在臨床上最常使用採集幾滴指甲血、幾根未成熟的羽管或糞便做病毒DNA檢驗,某些時候檢測結果可能會受病程發展、病毒排放量及檢體中的病毒量影響而出現偽陰性,特定情況下獸醫師會建議您再複驗。
治療
很不幸的,目前並沒有此病毒的抗病毒藥可以使用,只能採支持療法以及降低緊迫來盡量延長壽命。
總結
各年齡都可能感染,年紀越小感染死亡率越高,年紀越大感染越可能不發病但成為帶原者,因此家中新進鳥的隔離及檢驗很重要。
重要觀念
● 檢驗結果陰性表示目前沒有受到感染不代表往後不會受感染,若接觸到病源仍有機會遭到感染。
● 受感染的鸚鵡無論發病與否,顧好免疫力及營養很重要,須降低緊迫、保持好的心情和放鬆的狀態。APV會造成免疫低下易受二次性感染,部分時候鳥寶並非死於此病毒感染而是因二次性感染導致死亡。
● 免疫力好的鸚鵡較不易感染APV,即使感染了也較不易發病。所以,請各位鳥爸鳥媽平日就要把鳥寶的健康狀態及免疫力照顧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