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手機請使用縱向瀏覽,感謝您的配合。

資料載入中...




【羽毛有什麼罪!?為什麼要破壞?鸚鵡拔毛】紀維寧獸醫師

鸚鵡羽毛破壞行為大致可歸類為病理性因素及非病理性因素兩類,之前的專欄曾經跟大家介紹過非病理性因素的羽毛破壞行為,但筆者不久前參加了研討會David Hannon講師的講座,課程內容精闢實用因此想分享給各位,希望鳥奴們多多了解造成鳥主子破壞羽毛的身體疾病以及鳥兒們的內心小劇場。


鸚鵡羽毛破壞行為大致可歸類為病理性及非病理性(心理性或情緒性)因素


● 病理性因素:

1. 營養不均衡或不足

2. 維生素A缺乏

3. 體外寄生蟲如羽蝨、羽蟎等

4. 病毒性疾病:鸚鵡喙羽病及鳥多瘤病毒病(一般大家常聽到的雙病毒)、前胃擴張症、痘病毒等

5. 細菌性或黴菌性皮膚炎及毛囊炎

6. 皮膚問題:過敏、過乾、持續性搔癢、傷口等|

7. 玄鳳鸚鵡的鞭毛蟲感染

8. 潛在性疼痛

9. 血管的異常

10. 腫瘤

11. 潛在代謝性疾病

12. 賀爾蒙異常

13. 內分泌異常

14. 骨頭異常及骨關節炎

15. 中毒

16. 環境溼度不適當
簡而言之,只要身體有任何的不舒服(任何系統有狀況)都有可能造成咬拔毛,因為鳥兒想藉此排解自己的不舒服。


●非病理性因素(心理性或情緒性因素):

1. 緊迫、焦慮、恐懼

2. 過度理毛

3. 無聊、缺乏生活中的刺激

4. 被飼主忽略

5. 社交孤立、社交障礙:沒辦法融入群體或是無法與其他同伴相處

6. 空間過度擁擠

7. 繁殖行為(性)挫折:一直被想追求的對象拒絕(如飼主或家裡其他的鳥)、與野外群體生活的個體相比可選擇的對象太少

8. 互動中飼主給予過度劇烈的反應

9. 沒有適合的洗澡機會及方式

10. 過於單調的覓食方式:例如給予食物的方式就只有置放在食盆內,鳥寶不需花腦筋就可輕易取食

11. 環境單調、不夠豐富化12. 長期受到侵略或干擾:可能是另一隻鳥、家中成員或聲響

13. 沒有早期社會化、社交能力差:幼鳥時期都只跟人相處而沒有接觸到其他同類,沒有學習到鳥之間的社交方式

14. 過度依賴:通常對象是飼主

15. 好奇心發展不足:通常是幼鳥時期未被開發以致往後很多事物都無法引發鳥寶好奇心,相對來說生活就變得乏味

16. 在培養獨立性的階段被飼主拋棄而沒有安全感

17. 被迫斷奶的不安全感及不適當的手養方式

18. 接收到的訊號混亂:飼主一會兒跟鳥玩得很開心一會兒又愛理不理,鳥兒會疑惑主人到底愛不愛我

19. 過度激烈的抓鳥或虐待

20. 不適當的剪羽方式

21. 過小的籠子或籠子設計不適宜

22. 睡眠時間被剝奪:例如讓鳥跟著飼主一起熬夜

23. 環境及人員突然的變動
特別提醒,非病理性因素的羽毛破壞行為通常不會是單一因素造成,多半是數個因素同時存在引發了羽毛破壞行為。

除了上述原因,亞成及成熟的母鳥也容易受體內賀爾蒙影響而破壞羽毛,特別是巴丹、灰鸚、折衷及金剛鸚鵡。

此外,在我的臨床經驗發現,當鳥羽毛上沾黏東西或是沾染到鳥兒不喜歡的某些氣味時也有可能出現破壞羽毛的行為,因為鳥寶想要把味道或是沾黏的東西弄掉。至於鳥寶不喜歡的氣味有可能是香菸、香水、精油、芳香劑、燒香、油煙等這些存在於環境中卻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氣味。




 

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比例
透過這張圖你可以清楚瞭解鳥寶一天當中該花多少時間從事什麼活動才叫做健康。

看完這篇,有沒有發現鸚鵡的內心小劇場真的很多,這就是為什麼我會一直跟飼主強調「不要忽略鳥寶的內心世界、牠腦袋裡的想法可能比你還要多」。

照顧鸚鵡的方式跟照顧人類小孩很像,需要從小就注意很多面向,包括建立安全感、培養好奇心及獨立性、社會化、鼓勵多接觸新的人事物、提升適應力等等,我真心覺得照顧好一隻鳥寶很辛苦很困難卻也充滿樂趣與挑戰,想必很多鳥奴也越來越有這種感受 (哈!)

 

參考資料:
2020 PICARE Master Classes-Diagnosing and Managing the Feather Destructive Birds / David Hannon, DVM, Dipl ABVP (Avian Practice)




作者:
紀維寧獸醫師 現任職於台中達爾文動物醫院
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
經歷:
現任台中達爾文動物醫院主治醫師
曾任農委會林務局中部野生動物急救站暨收容中心救傷醫師
曾任國立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野生動物科實習醫師
專長:
特殊寵物醫療(非犬貓伴侶動物)
包括鳥類、小型哺乳動物 ( 鼠、兔、蜜袋鼯、刺蝟、天竺鼠、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