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皮屑芽孢菌症/狗皮膚酵母菌】林盈甄獸醫
皮屑芽孢菌性皮膚炎( Malassezia dermatitis)
皮屑芽孢菌(genus Malassezia)是一種酵母菌,屬於真菌界。形狀呈小卵圓形、橢圓形或圓柱形細胞(1.5-6.0μm x 3.5-8.0μm) ,具有厚的細胞壁(~0.12μm)。分子生物學技術將該屬的分類學從1989年的2個物種轉變成目前的18個物種,這也能代表真菌學家對這些酵母菌艱苦觀察。
皮屑芽孢菌是定義明確且獨特的親脂性真菌,是共生生物,幾乎只生活在溫血脊椎動物的皮膚和黏膜部位。正常情況下少量分布在耳道、嘴巴周圍、肛門周圍及潮溼皮膚皺摺處。皮屑芽孢菌在角質層生長取決於酵母菌的代謝活動及宿主的免疫防禦反應,與其他皮膚共生菌(尤其是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也可能起作用。理想狀況下,這些共生狀況呈現一種微妙平衡的穩態關係。
當皮膚表面微氣候的改變 (如潮濕、表面脂質改變、角質層屏障功能被破獲或異常免疫反應),將會導致皮屑芽孢菌過度生長,皮膚細胞的自然更新過程就會收到干擾,搔癢跟皮屑就會出現。
好發因子與好發品種
在狗狗,皮屑芽孢菌過度生長似乎總是與潛在疾病有關係,如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內分泌異常、角化疾病、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
年齡跟性別似乎與皮屑芽孢菌的存在沒有直接的相關性,但有品種偏好,已經確定較高風險的犬種包含西高地白梗、英國塞特犬、西施犬、巴吉度獵犬、美國可卡犬、臘腸犬、貴賓犬等。巴吉度獵犬和西高地白梗尤其表現獨特的臨床病灶,特徵是全身皮脂漏或全身嚴重搔癢性皮炎,伴有明顯苔癬樣和色素過度沉著。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品種也同時屬於異位性皮膚炎和原發性皮脂漏的高風險族群。
皮屑芽孢菌症少見於貓。皮屑芽孢菌過度生長可能繼發於貓異位性症候群、貓免疫缺陷病毒、糖尿病及體內惡性腫瘤。易感貓科的品種為德文雷克斯貓(Devon rex cats)和斯芬克斯(sphynx breed)。在這些病例中,皮屑芽孢菌與脂漏性皮膚的臨床發現有關。
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可見不等程度的搔癢或中耳炎。
搔癢表現為揉臉、搖頭甩耳朵、抓耳朵、舔/咀嚼爪子、磨屁股或全身搔抓,這取決於感染的位置。
區域性皮炎通常發生在口吻、嘴唇、頸部、腋窩、腹部、後肢內側、趾間皮膚、會陰、外耳道等。
可以發現持續舔舐後的局部區域會出現皮屑芽孢菌過度生長,皮膚病變包含瀰漫性紅斑和角化皮脂鱗屑,皮膚和被毛可能變得油膩,脫毛。
當涉及甲溝炎時,爪子或周圍毛髮呈紅褐色染色,爪褶皺發炎、紅斑和腫脹,伴隨棕色蠟質分泌物。慢性感染時,皮膚可能呈苔癬樣病變,色素過度沉著及角化過度,通常伴隨難聞的體味。
診斷和預後
許多患有皮屑芽孢菌的狗同時患有皮膚病,特別是過敏性疾病、外寄生蟲感染、細菌性膿皮症、內分泌疾病或角化問題,這些臨床症狀的重疊,會使診斷複雜化。
應診斷並治療任何潛在疾病( 過敏、內分泌異常、角化疾病等),如果能診斷且治療潛在疾病,其治療預後良好。
參考資料:Bond R, Morris DO, Guillot J, et al. B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lassezia dermatitis in dogs and cats. Clinical consensus guidelines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Veterinary Dermatology. Vet Dermatol. 2020;31(1):27-e4.
林盈甄獸醫師
學歷 :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系
經歷 :
前台中莎拉咪動物醫院獸醫師
前興旺動物醫院主治獸醫師
台灣獸醫外科專科醫學會會員
日本獸醫生命科學大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