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手機請使用縱向瀏覽,感謝您的配合。

資料載入中...





【認識鸚鵡雙病毒(上)】紀維寧獸醫

家中有鳥寶的爸媽應該常聽到『雙病毒』這個詞吧? 



其實,並不是有一種病毒叫做雙病毒,而是有兩種病毒在鸚鵡常見,所以會被一併提起簡稱雙病毒,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鸚鵡喙羽病PBFD (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及小鸚哥病APV (Avian Polyomavirus)。


今天,我們先來認識其中一個病毒疾病 ─ 鸚鵡喙羽病PBFD。

病原
Circovirus 環狀病毒

傳播途徑
經由吸入或食入。病毒會存在於受感染鸚鵡的糞便、嗉囊及羽屑,而存在於這些部位的病毒最容易傳播出去,例如是吃到受感染鳥糞便汙染的食物、受感染親鳥將嗉囊中的食物反芻出來餵食幼鳥、受感染鳥的羽屑飄散在空氣中或是沾染在我們的衣服上而被其他鳥吸入等。
 



臨床症狀
受感染的鳥在出現臨床症狀前,病毒可能潛伏數週、數月或數年,而出現症狀的早或晚大多取決於鳥的年齡或免疫力。
之所以會叫喙羽病是因為最常被發現的臨床症狀為羽毛的異常,羽毛異常一段時間後可能發生喙的變形。而一旦症狀開始出現,大多數的鸚鵡會在6 - 12個月內因免疫力降低發生二次性感染而導致死亡。


病程分為甚急性、急性、慢性、不發病

● 甚急性:通常發生在剛孵化不久的幼鳥。
症狀包括敗血症、肺炎、腸炎、體重下降及死亡,由於很快就死亡以及來不及出現羽毛異常的症狀,若是沒有在死後進行解剖採樣及檢驗,則不容易發現是此病毒感染造成的死亡。


● 急性:通常發生在第一次長羽毛或正值斷奶期的幼鳥。
症狀包括精神沈鬱幾天後生長中的羽毛開始發生異常,譬如是羽毛還未生長好前羽鞘就先脫落。部分的鳥可能會在1 - 2周內死亡。


● 慢性:通常發生在年紀較長的成鳥或是已度過急性期的鳥。
症狀為慢慢的出現掉毛、異常的羽毛(分岔、過短、棍狀及捲曲) 、生長中的羽毛斷裂或掉落(羽軸內可看到帶血)。若是存活的時間夠久可能會變成光禿禿的一隻鳥,而喙的變形則可能發生在出現羽毛異常較長一段時間之後。


● 不發病:沒有出現臨床症狀,但本身成為帶原者傳播病毒給其他鳥。

診斷
一般在臨床上最常使用採集幾滴指甲血、幾根未成熟的羽管或糞便做病毒DNA檢驗,某些時候檢測結果可能會受病程發展、病毒排放量及檢體中的病毒量影響而出現偽陰性,特定情況下獸醫師會建議您再複驗。

治療
很不幸的,目前並沒有此病毒的抗病毒藥可以使用,只能採支持療法以及降低緊迫來盡量延長壽命。

總結
各年齡都可能感染,年紀越小受感染死亡率越高,年紀越大則越可能不發病。
通常3歲過後感染的個體較不容易發病,3歲前受感染但至3歲仍未發病的個體往後通常也不易發病,但牠們終身成為帶原者。因此家中新進鳥的隔離及檢驗很重要。


重要觀念
● 檢驗結果陰性表示目前沒有受到感染不代表往後不會受感染,若接觸到病源仍有機會遭到感染。
● 受感染的鸚鵡無論發病與否,顧好免疫力及營養很重要,須降低緊迫、保持好的心情和放鬆的狀態。PBFD會造成免疫低下易受二次性感染,部分時候鳥寶並非死於此病毒感染而是因二次性感染導致死亡。
● 免疫力好的鸚鵡較不易感染PBFD,即使感染了也較不易發病。所以,請各位鳥爸鳥媽平日就要把鳥寶的健康狀態及免疫力照顧好喔!



 


作者:
紀維寧獸醫師 現任職於台中達爾文動物醫院
 
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

經歷:
現任台中達爾文動物醫院主治醫師
曾任農委會林務局中部野生動物急救站暨收容中心救傷醫師
曾任國立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野生動物科實習醫師

專長:
特殊寵物醫療(非犬貓伴侶動物)
包括鳥類、小型哺乳動物 ( 鼠、兔、蜜袋鼯、刺蝟、天竺鼠、貂等 )